人保国寿等引领中国保险出海40年,慧择水滴等接力“走出去”,双向开放就是必由之路

发布:0 关键词:人保国寿等引领中国保险出海40年,慧择水滴等接力“走出去”,双向开放就是必由之路

  来源:慧保天下

  《国内保险中介龙头集体出海:布局香港剑指东南亚,科技输出成首选》一文中,“慧保天下”曾详述保险业出海的最新近况,这一波,中介巨头成为领路人。

  近年来,国内产业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把出海作为逃离内卷、开辟蓝海的重要路径。实体经济诸如基建、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虚拟经济如网购、视频平台等、都将业务向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全世界拓展,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也分享了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产业经济的出海,迫切需要我国保险机构“走出去”,既能为出海的中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又能打破保险业内卷的窘境,通过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持续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全球影响力。

  国家和监管部门也关注并支持保险业的“双向开放”。2023年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立,率先从再保险这个国际合作的前沿领域,加快了双向开放的脚步。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李云泽局长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国十条”更进一步提出,鼓励中资保险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持续提升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稳慎推进全球资产配置等。

  01

  国内保险机构出海40年,从机构、业务,再到投资、服务

  说到保险业的出海历程,其实并不是最近才开始,不过早期均以大型国企为主,后来逐渐扩展至大型民营企业,而近来的主角才进一步演变为保险中介巨头。梳理其发展历程,大致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机构出海,以央企为主导

  我国保险业最早的海外机构可追溯至“联络处”时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保的前身即在伦敦和纽约设立了联络处,负责水险等跨国险种的海外服务和国际交流。在机构重组后,联络处被划入中再。

  此后,我国保险业逐步发展和成熟,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开始设立境外机构。1994年,太平洋保险(香港)成立,主要经营财险业务;2002年,人保香港成立,主要经营财险业务;2007年,中国人寿(海外)在香港成立。起源于香港的太平保险,更是将分支机构拓展至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英国等,并于2024年设立了卢森堡子公司,是欧盟境内首家中资保险公司。中再除了设立香港、英国子公司外,还于2018年全资收购了英国桥社保险,及其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三家主体,成为中国国有保险公司最大的跨境主业收购。

  业务出海,中国信保、国寿海外最具代表性

  除上述大型保险机构外,更多险企主要通过境外展业的方式实现出海。

  财险业主要围绕中企“一带一路”项目的业务需求。截至2023年末,中国信保通过海外投资险产品承保10个海外仓项目,最高保险金额超过3100万美元;平安产险累计为1573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1.2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2023年前8个月,中银保险为百余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700亿元的保险保障支持。

  为了促进“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2020年,原银保监会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已扩展至23家。截至2023年6月末,共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中石化俄罗斯阿穆尔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等重大项目。

  寿险业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国寿海外,其总部位于香港,下设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家分支机构。在近些年港险火爆热销的浪潮下,国寿海外也以较为出色的业绩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投保人,实现了业务的迅猛发展,成为港澳市场最大的中资保险公司。2023年实现保费收入440.59亿港元。此外,国寿还承保了“一带一路”97个国家人身险业务,累计为570余家中资海外企业提供境外安全保障,覆盖人数超1.5万人次。

  投资出海,以酒店和房地产项目为主

  我国险企投资端的出海,经历了从鼓励、放开,到限制、从严,再到即将稳慎推进的过程。

  2012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比较谨慎,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的H股和红筹股,且配置比例较低。

  2012以后,境外投资的限制逐渐放宽,2013年平安以26亿英镑购入劳合社大厦,掀开我国保险机构投资海外不动产市场的新篇章。

  2014到2015年,保险机构境外投资的步伐加快,阳光、国寿、泰康等纷纷开展境外资产配置。

  2017年以后,政策逐渐趋严,险资境外投资趋势逐渐减弱。

  截至目前,险企境外投资仍以酒店和房地产项目为主。如平安人寿购入伦敦地标建筑Tower Place,阳光集团收购悉尼公园酒店、曼哈顿巴卡拉酒店,国寿收购伦敦金丝雀码头大楼90%股权、与平安共同开发波士顿地产项目等。

  服务出海,中介龙头领衔

  近些年,保险中介公司和保险科技公司的出海颇为“亮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向世界充分输出了中国保险业的服务能力。

  一是以江泰等为代表,专注交通、基建、能源、制造等财险业务的中介机构。基于为大型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的多年经验,汇集单一险企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江泰成立了专业服务海外业务的国际合作联盟,拥有近600名合作伙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了近200家中国企业的大中型对外承包工程。

  二是以慧择、泛华、水滴为代表,专注人身险业务的大型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普遍先布局香港,再以香港为基础拓展至越南、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希望能从这些类似“二十年前的中国”的新兴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泛华与新加坡华德集团合作,在新加坡、越南、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成立办事处;慧择通过收购越南保险科技公司,正式进军越南市场;水滴也在香港设立了金融服务公司。

  三是以众安科技为代表的保险科技公司,其特点是针对不同保司客户的需求,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而非直接开展保险业务。众安科技成立伊始,即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六年来不仅将客户拓展至东南亚市场,也布局了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未来还将进一步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开展业务。

  02

  准备出发,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是必由之路

  保险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40余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保险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开放水平,已成为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开放步伐最快的领域,全球主要保险集团都已在我国设立了经营机构。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多年来保险业一直以单向开放为主,全球化参与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人保香港国际化工作小组”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将险企出海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以国内企业的海外扩张为前提,为维系客户、提高服务水平,而被动开拓海外市场。

  二是成长阶段,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客户虽以本国企业为主,但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而是充分满足多元的业务需求。

  三是成熟阶段,具有明确的全球化目标和路径,实现全球机构布局、业务布局和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若以上标准与我国险企出海情况相对照,科技出海独树一帜,可视为步入成长阶段。而机构和业务出海,毋庸置疑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出海则处于更早期的阶段。

  《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87.4亿美元,仅占金融类的2.7%;中国保险业共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22家,与之对比的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在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01家分行、96家附属机构。保险业出海虽然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具备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而言,是时候思考出海的问题了。

  这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伴随“一带一路”的发展、更多企业的出海,国内保险业需要主动出击,补充风险保障这关键一环。

  国家和监管部门也关注并支持保险业的“双向开放”。2023年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立,率先从再保险这个国际合作的前沿领域,加快了双向开放的脚步。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李云泽局长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国十条”更进一步提出,鼓励中资保险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持续提升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稳慎推进全球资产配置等。

  近期举办的金融街论坛上,再次提及了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成就。与外资纷纷布局国内市场相匹配的,必然是中资险企出海发展,从而彰显我国对海外投资的保护能力,以及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这将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保险业力争实现的目标。

< END >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