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内卷下互联网贷款迎来第二春?不少中小银行重新布局并发力互联网渠道,边整改边发展
来源:财联社
经历前期的整顿之后,互联网贷款再次成为机构和市场关注的方向。
6月5日,上海某大型互联网金融助贷机构人士对财联社表示,近一年来,不少股份行、城农商行都在互联网渠道重新布局和发力,主要原因是看中互联网渠道成本、速度的优势,同时又可以用差异化渠道来平衡银行资产风险。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日杭州银行在接受机构调研即明确表示,网络信贷是探索通过互联网方式服务普惠客群、补充营收增长的一个尝试。截至2023年末,杭州银行该类贷款规模360亿元左右,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5%。
此外数据显示,同在江浙沪地区的中小银行对互联网渠道的贷款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以苏州银行为例,年报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苏州银行互联网贷款余额分别为39.56亿、75.31亿元、101.35亿,增速高于普通贷款。
监管似乎也注意到互联网贷款的新动向。
4月底,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简称54号文),要求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三类银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并对指标设定、自主管理能力、合作机构约束、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提出新的要求。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5月26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合规发展”内部研讨会上,湖南三湘银行行长夏博辉表示,“不应过度依赖合作机构的获客引流或担保增信来追求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或盈利的短期快速增长”是54号文的新要求,体现了互联网贷款要从快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监管导向。
业务内卷导致银行获客冲动
一季报显示,上市银行中招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等类似,不少银行的营收和利润等指标均全面放缓,增速为个位数甚至负增长。
中金认为,第一季度上市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放缓,部分银行或出现缩表;息差继续收窄,财富管理收入疲弱,拖累营收表现。进入4月,企业和居民端需求继续全面走弱、债券发行放缓导致社融和货币增速明显回落。
6月4日,中行广州分行某支行业务人士对财联社表示,目前经济环境社会需求本身就不足,贷款不好做,加上利率也在不断下降,银行经营压力非常大,经常要拼一些银行以外的关系和附加条件才能顺利达成业务。
在房地产开发贷、按揭贷款萎缩,实体企业贷款增长平缓的情况下,寻求新的业务渠道增长成为银行迫切的任务。
苏州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互联网贷款余额101.35亿元,当年投放308.19亿元。与当期个人住房贷款344.75亿的总余额接近。
前述上海互联网助贷机构人士认为,现有的合作模式下,获客、贷后都是助贷机构在做,银行只承担资本成本,如果预先设定助贷机构负责资产质量兜底,对目前焦虑降成本、扩资产、控风险的银行来说,更是动力十足。
另外,互联网贷款依然可以帮助区域银行实现一定的业务延伸。该人士表示,比如上海法人银行办理互联网贷款,申请人只要符合身份证、申请时授权的定位、常用手机号的属地三者之一是在上海的就行。
互联网贷款规范在路上
自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对其进行规范,至今一直在路上。
2021年2月,原银保监会补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对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内容作出了限制,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联合贷款业务整体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并规定银行在过渡期内整改完毕。
互联网贷款固然成为银行业务的补充渠道,但是业务风险同样存在。
杭州银行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候承认,相对而言,该部分客群经营和收入稳定性弱于传统线下信贷客户,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均在上升。2023年末该行网络信贷不良率约2.0%,未来网络信贷的新生成不良水平仍有可能上升,但对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可控。
面对银行的业务冲动和互联网贷款的风险,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简称54号文),显示监管对机构和内容的规范日益细致具体。
据了解,54号文还注意到资金用途问题,明确三类银行加强授信管理和资金用途管理,防范共债风险,加强对借款人改变互联网贷款资金用途、多方归集资金、大额取现等行为的监测预警。
对此,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静在5月26日举办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合规发展”内部研讨会上表示,银行无法管控行外资金,在非本行开户场景表现尤为明显,“希望建立资金流向行业联盟,或者在银行合规管理上有一些通路”。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