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探路“中国式养老”

发布:0 关键词:银发经济探路“中国式养老”

  来源:国际金融报

  会前展望之六: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

  发展银发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的一环,也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下一步,如何更深入理解养老产业,如何完善个人养老金等制度工具,请看专家们的研究思考。

  秉持长期主义

  赵永刚

  中国太保总裁

  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金规划和跨周期养老金融产品,还能发挥保险资金追求长期稳健投资回报的内在属性,在养老投资管理方面形成经验优势。同时,养老产业长期投资特征与保险资金属性匹配度高,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产业也有助于保险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要想服务银发经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保险行业应该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负债端、资产端和服务端融合发力,打造“产品—投资—服务”生态闭环。 

  一是丰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助力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保险机构应发挥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优势,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全生命周期养老资金统筹和规划,产品设计兼具终身领取、保证领取等形态,以及身故、失能赔付等其他保障,进一步提供集风险保障、财富管理、保值增值、长寿领取、代际传承等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专业能力,持续为养老资金管理贡献力量。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另类产品创设能力上都具有比较优势,长期资金的管理理念和均衡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也契合养老资金的管理需求,应持续为一二三支柱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积极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保险机构进入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有利于帮客户提前锁定优质康养资源,探索从养老金给付向养老服务给付转变,也有利于险企资产负债管理,将养老产业的长周期与保险资金投资的长期性有效匹配。

  为满足银发市场新需求,中国太保较早开展了养老服务布局,已在全国13城布局15个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并形成从旅居乐养到自理颐养,再到护理康养的全龄覆盖产品体系。至于业界普遍讨论的养老社区盈利难问题,我们认为,康养是一个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产业,需要沉下心,在客群定位、运营能力、人才建设三方面构建核心能力。

  共同探索最优解

  郭晓涛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

  当前,居民的养老观念正逐步从“储蓄养老”进阶到“投资养老”,老百姓养老生活的目标也从基础的“生存型养老”转向高质量的“品质型享老”。因此,平安集团通过打造“投资、保险、医疗、养老四大平台”,创新养老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平安式养老服务体验。

  一是打造稳健增值的养老资金投资平台,通过完善牌照布局、提升投资能力、实现科技赋能,为客户在中长期获取稳健收益。

  二是构建丰富多元的健康养老保险产品平台,不仅聚焦老年人群,还有将老未老人群,涵盖医疗、重疾、护理等不同保障维度,覆盖活力期、康护期、照护期不同阶段,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和养老需求。

  三是建设线上线下全天候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线上打造最大的在线诊疗平台平安健康,线下整合自有医疗资源体系与外部合作网络。

  四是构建智能管家、医生管家和生活管家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对接十大场景到店、到线、到家的数百项服务,目前服务已覆盖全国60余个城市,累计超10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养老金融既关乎国民福祉与行业发展,也将为公司的未来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一方面,险企天然适合作为“耐心资本”陪伴养老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布局养老赋能金融主业发展,容易取得“1+1>2”的成效,“保险+养老”模式有助于增加客户黏性,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做好养老金融服务是长期工作。当前市场化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养老金融产品相对匮乏,服务能力欠缺、标准散乱等,养老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资金储备、供应链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市场主体持续投入。行业也期盼更多利好政策支持,多方共同探索“中国式养老”最优解。

  扩展个人养老金产品

  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是养老金融的重要举措之一。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经过在36城一年半的先行先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超过6000万。根据国际流行的评估法,其覆盖率高达22.6%,这是一个很耀眼的成就。

  个人养老金初战告捷,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最后一个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支柱逐渐搭建起来,养老金融进入新阶段。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中,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中长期资金源头活水,在养老金融链接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制度安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将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金融化改革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一年半的先行先试结果显示,第三支柱的诞生意味着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进程从制度设计的“单轮驱动”,将转变为完善制度设计与完善资本市场“双轮驱动”的历史发展阶段。个人养老金制度要真正落地扎根,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制度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既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还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落实中央近年来多次提出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等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工作任务时指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以对冲资本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收益率下降风险,提高投资活跃度。

  具体而言,一是研发不纳入资管新规的专属个人养老金产品;二是将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等目前市场上期限较长、收益表现良好的金融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三是建立产品业绩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对机构实行长周期考核;四是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提供一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提高个人养老金支取灵活度

  包虹剑

  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截至目前,我国36个城市(地区)个人养老金试点开立账户人数已超6000万,这一数字与同时期的美国相比并不算低。但实际缴存人数占开户数不足1/3、平均入金金额不足万元、实际进行投资配置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六成,这“三低”使个人养老金无法对广大民众真正的养老保障需求形成支柱效果。

  从需求侧角度,如何更有效激励民众参与个人养老金,可以考虑以下五方面的政策优化:

  一是拓宽参与人资格。如“低龄”退休的工人、暂时失业的劳动者,乃至相当大数量的灵活用工人员,他们大多社保不足、企业年金无从参与,更需要建立私人养老财富储备。

  二是增加缴费的灵活性。每年1.2万元的缴费相比我国平均工资不算低,但对于临近退休的劳动者,这样的储备难以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支撑。所以,根据不同年龄提供不同限额,或提供一个终身的最高限额,可能是更合理的方向。

  三是适当增加提前领取的灵活性。目前个人养老金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前几乎没有任何流动性,这在客观上把对预期现金要求较大的中青年人群挡在了门外。建议增加有条件提前领取的范围和处理办法,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而非行政规定限制提前领取。

  四是税收优惠要更多照顾到社会公平。个人养老金虽然在缴费阶段可以税前列支,但领取时统一3%的税负对低收入人群并不友好。建议在领取时,将领取额的全部或一定比例,与当时的其它收入合并成综合所得计税。

  五是增加领取年龄的灵活性。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对于领取年龄的规定比较笼统,即退休后领取。建议设置一个起领年龄的区间,既可满足收入中断人群的早领需求,又可满足退休后有其他持续性收入人群的更长期增值需要。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通过完善法规、建立多元化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加强监管以及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有效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施行,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提供坚实支撑。

  “双老经济”与“双重路径”

  原新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是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和发展银发经济势在必行。在时间轴上,银发经济涵盖“备老经济”和“为老经济”两大部类(可称为“双老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而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资金调配功能,契合银发经济内涵的时间特征,可以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双重路径”的有力支持。

  第一重路径: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有利于防范化解长寿风险,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业务拓展方面,要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夯实积极“备老”的资金储备;在产品衔接方面,要丰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树立长期主义的养老资源储备与配置意愿,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扩大高效“为老”的产品供给。

  第二重路径: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有利于强化要素保障和优化发展环境,护航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在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资金使用方面,支持符合要求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人工替代设备建设,提升银发经济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另一方面,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方面,面向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法人或政府支持且存在明确偿还模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平衡银发经济的产业属性和事业属性。

  积极把握金融业助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路径,立足当下,早为之所,有助于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联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协同、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做大银发经济蛋糕”,在增进老年人福祉中“分好银发经济蛋糕”。

  建立二三支柱对接机制

  朱俊生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拓展个人养老金覆盖面。由于制度设计存在提升空间,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为此,可完善制度设计,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率。

  首先,拓宽参加范围。与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独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属性,可覆盖所有人群。为了拓宽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可取消参加范围限制,为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养老金体系中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其次,完善税优政策。一是在没有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应明确领取时对投资收益部分做免税扣除,与非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享受税收上的同等待遇,增强税惠吸引力。二是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度。税前抵扣额度可提高至2.4万元或3.6万元。同时,要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动态提高税前抵扣额度。三是引入TEE模式(即在缴纳环节缴个税,在投资收益及领取环节免个税)。让人们自由选择,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引入TEE模式,尤其有利于促进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最后,建立二三支柱之间的对接机制。一是建立账户转换与对接通道。企业(职业)年金参与者在工作单位变更或准备退休时,可选择是否将年金账户资金转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以统一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账户缴费记录、资金转移接续和待遇等对接。二是税优政策对接。在缴费环节,打通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个人享受税优的比例或者额度,如果职工个人参加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个人缴费没有达到税优上限的比例或者额度,可将差额部分追加至个人养老金的缴费上限;如果职工所在单位没有建立年金计划,可将全部比例或额度追加至个人养老金的缴费上限。三是投资管理对接。第二三支柱均采用委托人投资运营模式,由市场上专业的金融机构投资运营,在治理结构、投资政策和待遇发放方式等方面实现统一,以方便参保者。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