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扩大到职业院校,给偏才更多机会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近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姜萍,因以全球排名12的成绩入围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而受到社会关注。
6月15—16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产教融合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职业(技工)教育发展论坛上,结合姜萍“出圈”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来自教育、科研领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职学生在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偏才如何才能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职业教育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挑战?”等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论坛上提出,应为超常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扩大到职业院校、农村地区学校以及非重点大学,让“单项选手”也有发展出路,对偏才、怪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他们展示和发挥才能。
中职生多来自农村家庭,85%的人缺乏职业规划
教育部今年3月公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73.48万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9.41%,“双师型”教师比例56.71%。
论坛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室研究员赵秀娟发布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专题研究报告《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就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诸如家庭状况、学习、人际、考试、情绪、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13,462份,并结合100余名师生的个别访谈形成。
报告显示,有超过40%的中职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并且考试前后会感到紧张和焦虑;72%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7%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动辄轻言放弃。
报告还显示,85%的中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价值观相当模糊;超47%的学生悲观、迷茫,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看不到未来发展方向;问及长远目标,97%的回答“不知道”“没想过”“想那么多也没用”或“到时候再说”。
报告称,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户口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多数从事农业工作。这种家庭背景可能限制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指导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术成就。
报告指出,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经济压力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业造成影响。同时,中职学生在入学时的文化基础薄弱,而学校的文化课教材偏难,课时量较少,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
此外,赵秀娟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背离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定位,以升学为目的,中职普高化,追求升学率,给中职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业压力。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后,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无法体验意义感、价值感和愉悦感,常常面临较多的学习困难和障碍。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她建议职业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心理队伍建设,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扩大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给职校生更多机会
论坛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说,这几天最热的热点在职业教育领域——江苏涟水17岁的中专生女孩子姜萍,在一个世界级数学大赛里冲进前12名,和她在一起入围的是麻省理工、剑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这个现象引发思考,也启示我们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应该有一个重新调整。
姜萍“出圈”后,很多人会发出一个疑问:偏才如何才能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论坛上,在谈及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时,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谈到了姜萍,以及偏才、怪才的发掘与选拔培养问题。
汤敏指出,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对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高度重视,但对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关注却不够。同时,人才早期培养基本上都在城市,农村和县域的人才早期培养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汤敏建议,要为超常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扩大到职业院校、农村地区学校以及非重点大学,让“单项选手”也有发展出路,对偏才、怪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他们展示和发挥才能。
汤敏认为,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通过产教融合、区域融合以及与战略新型产业的合作,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他指出,教育体系需要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反映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包括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比如,采用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汤敏还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对个人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整个产业的影响。职业教育也应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并将其融入教学和培训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机遇和多重挑战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还就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山西省人社厅副厅长吴海亮表示,随着国家对技能教育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唐虔在论坛上提到,教科文组织近期对国际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介绍,随着数字化、自动化、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一些工作岗位消失,新的岗位出现。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再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STEM教育和数字化技能培训。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吸收绿色理念并教授相关技能。
唐虔还提到,全球化、人口流动、难民问题等对社会公平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挑战。教育和培训需要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同时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促进社会和谐。
山西燃气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冯志铭也在论坛中谈到了其所在学校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冯志铭说,政策落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技工教育的学历认定、学籍查询、入伍考编等问题,以及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同时,社会偏见仍然存在。传统观念中对于“学而优则仕”的推崇,以及对学历和文凭的过分重视,导致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也影响了技工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
产教融合成效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的关键途径,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指出,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多种合作模式,如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校企综合型和订单式培养型等,这些模式都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发展和提高。
谈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时,邢晖指出了紧密型和松散型合作的问题:紧密型合作涉及到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合作,如企业大师工作室、兼职教授的引进等,这些都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而松散型合作则更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内容。
“现在绝大多数还是松散型合作,开开会,握握手,之后的情况不好说了。”邢晖说。
邢晖认为,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与普通教育的学历体系相对接,可以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邢晖还强调,产教融合绝对不是一个目的,不是为合作而合作,为融合而融合,产教融合的成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最终的目的还是育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也谈到,在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重心在于人才培养。通过在企业或类似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
责任编辑: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