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推出自动调价功能,要替商家定价?

发布:0 关键词:拼多多推出自动调价功能,要替商家定价?

  拼多多推出自动调价功能

  电商间的低价竞争,真是越来越“卷”了。

  近日,拼多多宣布正式上线自动跟价系统。开启后,它将自动根据竞品的价格变化,来智能调整该商品的价格,以保持竞争优势。

  显然,这不仅深度激化了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也将掀起商家个体之间的反向竞价潮。因此消息刚出,便很快引发了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抖音也在小规模内测“自动改价”功能。据悉,该功能支持商家委托平台,根据市场情况,参考平台的建议价,在商家设定的条件范围内自动调整商品价格,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并提升商家的经营效率。

  从积极的视角来看,这类功能确实能够发挥促进市场竞争、优化用户体验以及提高商家效率的作用。

  在此之前,商家需要手动调整商品价格,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而它们的出现,能智能化地分析和运用好市场数据,从而减轻商家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能更加专注于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对消费者来说,能够更简单便捷地享受同类目产品的最低价,而不用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去对比、计算。

  但另一方面,这种低价竞争手段也存在不少问题,且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和以往不同,哪怕是暂时的,哪怕商家可以设置“底线”,但拼多多这次是真的从商家手里拿走了定价权。

  从人工设价过渡到算法控价,商家们将会被精准地踩着底线压缩利润,甚至出现亏损。商家为了生存和盈利,只能想方设法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长此以往,消费者刷到、看到、找到的商品并非一开始期盼的“物美价廉”,而是随处可见的“低质低价”,不仅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还会影响品牌甚至平台、行业的声誉。

  另外,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不患寡而患不均”,消费者心理体验不平衡,商家也会面临更多的售后问题。届时,反而增加了商家与用户在售后沟通上花费的成本。

  倘若盲目推广开来,很容易使整个电商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总而言之,拼多多此举又一次深化了电商行业“卷低价”的风潮,使得内卷现象愈发严重。

  看来电商界的低价竞争,注定要愈演愈烈。

  以价换量,低价竞争值得吗

  低价竞争,本质是以价换量。

  平台的用户基础深厚,拥有巨大的流量资源,就能利用先进的算法机制,帮助商家实现更高的曝光率。

  商家为此做出让利,便于电商平台留出更多的优惠空间,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

  于是商家获得流量,用户享受低价,平台流量规模扩大,并且从商家处收取一定费用。

  这本该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越来越“卷”的价格战中,商家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某些平台在进行治理时态度过于强硬,缺乏对商家的良性引导,引发了商家的抵抗情绪。

  例如,去年3月,拼多多就被部分商家有组织地“炸店”。他们利用“仅退款”等功能,对多家自营店和品牌店集中大批下单又退单,并对客服发泄对于拼多多平台及其创始人的不满。

  今年,海外版TEMU推出“申报高价率”新规,对此不满的大量商家手持横幅标语,集结在拼多多楼下呐喊维权。

  作为电商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商家们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是电商平台构建竞争力的坚实支撑。

  若陷入无止境的低价竞争,商家将背负沉重的压力。“卷”到最后,尽管价格大幅削减,市场份额却未见增长,甚至原有份额也难保留,更难以吸引并留住长效顾客,商家只会和竞争对手两败俱伤。

  像这样的商家一旦过多,不仅会导致电商平台的商品质量和种类下降,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而对整个电商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何况,许多消费者往往也是生产者,如果消费端的利润被削得过薄,那么生产者的收益也会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能力。

  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减少,生产者愈发看重低价。平台对其让利后,则会向商家寻求补偿。商家利润受损到一定程度,不得不从多个方面削减成本,结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者收入减少……

  良性循环逐渐恶化。

  因此,以价换量也需适度。平台应该把握好利益平衡,建立公正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以维护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的友好生态,确保各方获益,实现共赢。

  打不完的价格战,电商们何去何从

  然而,在电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低价竞争已然成为惯用手段。电商间的“最低价之战”一经启动,便持续升温,逐渐白热化。

  存量社会,红利消退,迎来“内卷”。各大电商都正顺着这股潮流对市场低头。面对越来越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们,它们无可避免地进入或被卷入低价赛道,使尽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

  在拼多多长期押宝低价、抖音把“价格力”作为新核心策略的时候,阿里、京东这两大老牌电商在“价格战”中也表现得十分积极。

  阿里多次下定决心要回归用户、坚持低价。今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布局源头工厂,引入更多的中小微商家和白牌产品,对许多商品都进行了大幅降价。同时还推出了包括百亿补贴、“仅退款”在内的促销活动和辅助功能。

  京东则从2022年底刘强东回归开始,便以低价策略为核心,掀起了一系列改革。“击穿价”、百亿补贴、下调自营商品的包邮门槛、“仅退款”、免费上门退换……京东正在努力转型,推出多层次的低价产品。

  根据今年各家发布的季度财报来看,作为阿里核心业务的淘天有所回暖,海外市场也收获颇丰。京东更是在营收额和净利润上实现双增长,超出市场预期。

  低价策略似乎真的在起效。

  然而,“价格战”不是“价格力”,一味“卷”低价,“卷”不出真正的性价比。比起制胜法宝,它更像一把双刃剑。

  诚然,低价让消费者能节省开支,也让商家和平台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果能在优化供给链、降本增效的情况下对消费者适当让利,那无疑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好事。

  但现实中的分寸总是不好把握,低价竞争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长期的价格战,往往使商家陷入利润困境,电商平台间的竞争水平也只在低层次恶性循环。为了维持低价,商家可能不得不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引发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

  又或者,当触及商家的成本底线时,平台就会迎来商家品牌甚至一个行业的反弹。譬如近日,共计56家出版社联合发函抵制京东618促销,引发大众热议。

  此外,低价竞争还可能抑制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价格战爆发时,低价导向会让平台更注重短期内的销售业绩,消费者更关注产品价格,商家则依赖低价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而无心或无力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以及品牌的建设与维护。

  总而言之,对于电商平台来说,盲目追求低价并非长久之策。

  市场的确需要竞争,但竞争应当良性有序。而盲目的“价格战”就是一个无底洞,一旦电商平台深陷其中,不仅自身如同步入泥沼,再难抽身,还会无极限地“互卷”,破坏良性的行业生态。

  只有保障产品性价比、优化服务体验、打造健康友好的商业生态,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方。

  而如何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和商家保持健康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行业的有序发展,实现多方共赢,这正是电商平台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新浪科技意见反馈留言板